从ClassIn与Minerva ALF的差别看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
从“教会”到“学会”,
是中美在线教育探路者共同的目标。
全世界直到今天还在探讨“互联网到底能为教育创新做些什么”,跟传统精英学校“叫板”的新型大学Minerva(密涅瓦)却早已在2014年默默地完成了首届“创始班”的招录工作:32名学生在2014年夏秋季节开始了第一年的学习。
ClassIn亲密无间的小伙伴陈小树,就是Minerva第一届学生之一(录取率仅为2.8%,据说比哈佛还难进)。
小树同学在蓝象资本进行项目制学习时接触到了ClassIn,她大概是世界上唯一同时了解ClassIn与Minerva ALF[size=12](Active Learning Form,积极学习平台)的人。[/size]
我们当然不会放过小树,抓住机会就问了她一个问题:
“ClassIn和ALF有啥区别?”
她回答:“ALF(Active Learning Form,积极学习平台)是基于Minerva的教学理念设计的。”
超赞她的这个“发言人”范儿的回答,既遵守了与Minerva的保密条款,又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看来Minerva声称的他们学生在 CLA+ test(College Learning Assessment, CLA+test: 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价测试, 其中包括沟通能力的测试)中沟通能力领先美国其他大学,不是虚言。
在我看来,ALF与Classin是全球唯二可以称为“在线教室”(Living Classroom)的产品,我曾在Minerva的办公室近距离与他们沟通过,感知到两者相同之处及差异所在。
——瓜总
翼欧教育创始人
谈到Minerva,是在2012年,由一批意识到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弊病和漏洞的美国传统顶尖大学管理者创办的。
1. Minerva自己研发了在线学习平台ALF(Active Learning Form,积极学习平台),作为混合制学习的线上部分,所有正式课程都在线上进行。
2. 所有的课都是小班研讨式教学, ALF承载了翻转课堂形式,用科技的手段让传统的练习、案例、探讨、辩论等方式更加自如。
3. 项目制“旅行学习”[b],4年走访全世界不同的7个城市,小树就是“旅行”到北京来的~[/b]
具有颠覆性的是:讲座(Lecture)的授课方式在Minerva是被禁止的。
1. 所有课程都采用研讨会形式(seminars),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堂上至少有75%的时间是主动参与的——而不是被动地听教授讲课。
2. 上课时教师如果讲话超过5分钟,就会受到平台系统的警告。教师的作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提出问题后的思维引导者。
⬆️ALF中的分组教学场景
⬆️ClassIn中的分组教学场景
ClassIn和ALF的产品理念是一样的,都建立在“高阶”的教学模式上:
*
1.即认为Lecture(直播大课)的教学是不足的。
2.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都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的讨论/演讲学习模式。
3. 认可“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形态都是不同程度的填鸭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反思的机会。而有些问题,只有在高级学习场景下人的大脑才可以理解。
4. 要想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思考,学习工具一定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被动的听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发展。
但是两个产品在功能与技术上的差异是巨大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教育理念的不同。
1
适配性与产品纬度的差异
ALF目前服务的仅仅是Minerva的学生,平台建立初期需要学生统一硬件、系统,对于网络带宽有较高要求。[size=13](但是现在的 ALF经过几年的演化,平台的稳定性提高了很多,也降低了对设备和带宽的要求。)[/size]
但是ClassIn面向的是行业。面对不同的机构和学习者,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各种软硬件环境的适配,包括家庭环境和网波动等因素。
简言之,ClassIn是一个适配性更高的工具性平台,而ALF受很深的“积极学习”教学法的影响,学习成本比较高。
2
教学场景的差异
在Minerva, ALF是教学和产品团队共同的智慧结晶。ALF的设计充分考虑了Minerva信奉的“积极学习”的教学理念。Minerva学术的灵魂架构师Stephen Kosslyn教授提到:科技不只是用来满足现有的教学需求,有心的设计能够让有效的教学理念落地并发挥更大的价值。
“The technology is not just informed by the pedagogy but has been designed to promote pedagogy.”
[size=14]- Stephen Kosslyn [/size]
在Minerva的课堂上,讨论、分组、调研、即兴演讲、协作等互动性极强的学习活动是ALF重点的功能。小树说,ALF是个多维学习空间(multi-dimens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虽然花了一些时间适应,这样动态的环境让她不能分神。
而对于ClassIn,最重要的是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丰富的功能选择, 满足多学科教学的复杂需求。 相较ALF, ClassIn板书表现更为出色,通过抢答器、答题器、小黑板等功能,模拟实体教室中的抢答、随堂考等活动;加上通用文档支持,多窗口,以及其他高互动工具,使ClassIn平台的灵活度更高。
3
从分组功能看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
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两者相差很大——分组,这个功能的差异凸显了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别。
「学会」还是「教会」?这是个人生难题!
分组是Minerva ALF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小组讨论在每节课上出现2~3次。分组也和其平台功能相辅相成,比如投票。[size=13](*根据学习科学的研究,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先自行讨论,相互说服;通过比对讨论前后的投票结果,学生能够进行更深刻的反思。)[/size]
这种教学方式美国老师与学生从小便熟悉,在美国课堂里,从小学到大学,基于分组的Case Teaching与PBL[size=13](Problem-Based Learning 问题式教学)教学是家常便饭。[/size]
而中国的课堂,分组仅在MBA教学中比较普及,这与MBA课程以Case Teaching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关;在低龄的课堂中很少见到, 这点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但技术是否能帮助教师更容易地实现分组教学,让教室里唯一的老师多张几双眼睛和耳朵,升级老师的生产力;这将是个有趣而有意义的挑战。
由[i][b]「教会」到「学会」的在线升华是个巨大的技术难题[/b][/i]
在IT技术上,分组功能实现的难度要超乎我们的想象。同在教室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同步教学都很难,更何况在教室内把学生分成很多组在一个教室内进行讨论,仅仅一个通用文档的组内组外的同步与异步协作功能,就能够让上百月入“五万”的程序员三年没空去五彩城了,更不用讲底层通信协议的复杂性。
Minerva采用了Google的一些底层作为技术支撑,但是如果考虑通用性,大规模并发后的稳定性以及中国的网络状态,这条技术路线无法大规模商业化。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线教室是需要支持分组的。随着在线教学的普及,教师与学生都会要求更“高阶”的功能,ClassIn2.0已经开始有了分组教学的架构(见文章),后续版本将慢慢成熟。
⬆️ClassIn2.0全新场景
尽管这是一个“商业上不经济”的投入,但是推动教育的进步本就是技术的责任,而不仅仅是适应现状。毕竟,没有真正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产品的灵魂,一切的一切,都是行尸走肉。
是中美在线教育探路者共同的目标。
全世界直到今天还在探讨“互联网到底能为教育创新做些什么”,跟传统精英学校“叫板”的新型大学Minerva(密涅瓦)却早已在2014年默默地完成了首届“创始班”的招录工作:32名学生在2014年夏秋季节开始了第一年的学习。
ClassIn亲密无间的小伙伴陈小树,就是Minerva第一届学生之一(录取率仅为2.8%,据说比哈佛还难进)。
小树同学在蓝象资本进行项目制学习时接触到了ClassIn,她大概是世界上唯一同时了解ClassIn与Minerva ALF[size=12](Active Learning Form,积极学习平台)的人。[/size]
我们当然不会放过小树,抓住机会就问了她一个问题:
“ClassIn和ALF有啥区别?”
她回答:“ALF(Active Learning Form,积极学习平台)是基于Minerva的教学理念设计的。”
超赞她的这个“发言人”范儿的回答,既遵守了与Minerva的保密条款,又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看来Minerva声称的他们学生在 CLA+ test(College Learning Assessment, CLA+test: 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价测试, 其中包括沟通能力的测试)中沟通能力领先美国其他大学,不是虚言。
在我看来,ALF与Classin是全球唯二可以称为“在线教室”(Living Classroom)的产品,我曾在Minerva的办公室近距离与他们沟通过,感知到两者相同之处及差异所在。
——瓜总
翼欧教育创始人
谈到Minerva,是在2012年,由一批意识到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弊病和漏洞的美国传统顶尖大学管理者创办的。
1. Minerva自己研发了在线学习平台ALF(Active Learning Form,积极学习平台),作为混合制学习的线上部分,所有正式课程都在线上进行。
2. 所有的课都是小班研讨式教学, ALF承载了翻转课堂形式,用科技的手段让传统的练习、案例、探讨、辩论等方式更加自如。
3. 项目制“旅行学习”[b],4年走访全世界不同的7个城市,小树就是“旅行”到北京来的~[/b]
具有颠覆性的是:讲座(Lecture)的授课方式在Minerva是被禁止的。
1. 所有课程都采用研讨会形式(seminars),要求所有学生在课堂上至少有75%的时间是主动参与的——而不是被动地听教授讲课。
2. 上课时教师如果讲话超过5分钟,就会受到平台系统的警告。教师的作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提出问题后的思维引导者。
⬆️ALF中的分组教学场景
⬆️ClassIn中的分组教学场景
ClassIn和ALF的产品理念是一样的,都建立在“高阶”的教学模式上:
*
1.即认为Lecture(直播大课)的教学是不足的。
2.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都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的讨论/演讲学习模式。
3. 认可“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形态都是不同程度的填鸭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反思的机会。而有些问题,只有在高级学习场景下人的大脑才可以理解。
4. 要想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思考,学习工具一定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被动的听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发展。
但是两个产品在功能与技术上的差异是巨大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教育理念的不同。
1
适配性与产品纬度的差异
ALF目前服务的仅仅是Minerva的学生,平台建立初期需要学生统一硬件、系统,对于网络带宽有较高要求。[size=13](但是现在的 ALF经过几年的演化,平台的稳定性提高了很多,也降低了对设备和带宽的要求。)[/size]
但是ClassIn面向的是行业。面对不同的机构和学习者,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各种软硬件环境的适配,包括家庭环境和网波动等因素。
简言之,ClassIn是一个适配性更高的工具性平台,而ALF受很深的“积极学习”教学法的影响,学习成本比较高。
2
教学场景的差异
在Minerva, ALF是教学和产品团队共同的智慧结晶。ALF的设计充分考虑了Minerva信奉的“积极学习”的教学理念。Minerva学术的灵魂架构师Stephen Kosslyn教授提到:科技不只是用来满足现有的教学需求,有心的设计能够让有效的教学理念落地并发挥更大的价值。
“The technology is not just informed by the pedagogy but has been designed to promote pedagogy.”
[size=14]- Stephen Kosslyn [/size]
在Minerva的课堂上,讨论、分组、调研、即兴演讲、协作等互动性极强的学习活动是ALF重点的功能。小树说,ALF是个多维学习空间(multi-dimens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虽然花了一些时间适应,这样动态的环境让她不能分神。
而对于ClassIn,最重要的是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丰富的功能选择, 满足多学科教学的复杂需求。 相较ALF, ClassIn板书表现更为出色,通过抢答器、答题器、小黑板等功能,模拟实体教室中的抢答、随堂考等活动;加上通用文档支持,多窗口,以及其他高互动工具,使ClassIn平台的灵活度更高。
3
从分组功能看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
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两者相差很大——分组,这个功能的差异凸显了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别。
「学会」还是「教会」?这是个人生难题!
分组是Minerva ALF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小组讨论在每节课上出现2~3次。分组也和其平台功能相辅相成,比如投票。[size=13](*根据学习科学的研究,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先自行讨论,相互说服;通过比对讨论前后的投票结果,学生能够进行更深刻的反思。)[/size]
这种教学方式美国老师与学生从小便熟悉,在美国课堂里,从小学到大学,基于分组的Case Teaching与PBL[size=13](Problem-Based Learning 问题式教学)教学是家常便饭。[/size]
而中国的课堂,分组仅在MBA教学中比较普及,这与MBA课程以Case Teaching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关;在低龄的课堂中很少见到, 这点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但技术是否能帮助教师更容易地实现分组教学,让教室里唯一的老师多张几双眼睛和耳朵,升级老师的生产力;这将是个有趣而有意义的挑战。
由[i][b]「教会」到「学会」的在线升华是个巨大的技术难题[/b][/i]
在IT技术上,分组功能实现的难度要超乎我们的想象。同在教室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同步教学都很难,更何况在教室内把学生分成很多组在一个教室内进行讨论,仅仅一个通用文档的组内组外的同步与异步协作功能,就能够让上百月入“五万”的程序员三年没空去五彩城了,更不用讲底层通信协议的复杂性。
Minerva采用了Google的一些底层作为技术支撑,但是如果考虑通用性,大规模并发后的稳定性以及中国的网络状态,这条技术路线无法大规模商业化。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线教室是需要支持分组的。随着在线教学的普及,教师与学生都会要求更“高阶”的功能,ClassIn2.0已经开始有了分组教学的架构(见文章),后续版本将慢慢成熟。
⬆️ClassIn2.0全新场景
尽管这是一个“商业上不经济”的投入,但是推动教育的进步本就是技术的责任,而不仅仅是适应现状。毕竟,没有真正的教育理念成为教育产品的灵魂,一切的一切,都是行尸走肉。